東南網1月26日訊(福建日報記者陳旻 張穎)過去一年,“清新福建”更靚麗,城鄉建設更有品質。如何在新的一年繼續深化生態省建設,建好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實現綠色轉型,打造美麗福建,委員們積極建言獻策。 生態福建,萬物和諧。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深化突出綜合保護,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加快武夷山國家公園建設,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持續系統推進閩江、九龍江全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實施重點海域海岸帶保護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等一批重大工程。 “我省應加快建設‘山’‘水’‘田’生態保護區,完善保護制度,深入開展萬里安全生態水系建設。”省政協常委、福州市副市長林治良建議,加強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的種植養殖供給,不斷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科技水平。為破解生物多樣性保護資金缺口的問題,他建議,金融機構可推出引領市場的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如排污權、碳資產、林權等的貸款融資,以及環保貸、綠創貸、藍色債券等金融特色產品,為綠色主體或綠色項目提供融資支持,喚起更多企業、金融機構積極助力生態修復;還可成立并增加生物多樣性資金,調動各方資本、資源,推動科學與技術、資金與平臺鏈接。 低碳社區建設已于2021年納入全省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書考核。深化低碳城市、低碳園區、低碳社區試點示范,也寫進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為提速低碳社區建設,省政協常委、民進福建省委會專職副主委林全金經過調研后建議,我省可結合《福建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福建省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編制,以及城市更新試點、老舊城區改造提升等工作,將“雙碳”目標和生態城市理念融入城市和片區規劃。 他認為,應融合綠色社區與低碳社區創建,制定、實施全省綠色低碳社區建設方案,明確不同階段綠色低碳社區建設目標和路徑;加快落實《福建省綠色建筑發展條例》,城鎮新建民用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推進現有建筑節能改造,按先公共建筑、商業建筑,后住宅,先增量后存量的順序,有序推進建筑節能;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類,提升固廢回收利用率;結合文明城市創建工作,開展“低碳生活綠色家園”主題活動,引領綠色生活新風尚。 突出綠色轉型,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優化能源結構,完善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推動電化學、氫能等新型儲能設施建設……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聚焦“雙碳”、綠色發展的內容,讓發展新能源、助力降碳減排成為委員們熱議的話題。 我省作為石化大省、能源重化工基地,在氫能的開發上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可為氫能產業發展提供穩定、優質的氫氣資源。省政協常委、福建煉油化工有限公司原黨委書記陳曉波建議,我省應加快編制氫能源經濟發展規劃,明確主管部門,加快加氫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氫能扶持優惠政策落地,打造制氫、運氫、儲氫、加氫全產業鏈;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氫能產業的資金支持;積極引進氫能領域的高素質人才,助力氫能產業發展。 提升碳匯能力,力爭在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中走前列。省政協委員、農工黨廈門市委會副主委吳崇伯提出,我省應提高海洋碳匯能力,占領藍色碳匯制高點。他建議,應加強海洋碳匯資源的調查,摸清海洋碳匯家底,加強碳匯資源管理;整合各類涉海科研平臺,加強科研投入,并定期舉辦高規格的海洋碳匯國際論壇,增加“藍碳”國際話語權;加強近海碳匯生態營造,鼓勵支持我省沿海地區發展海帶、紫菜、牡蠣等具有固碳能力的海洋生物養殖產業,建設以固碳減排、綠色發展為目標的新型海洋牧場,擴大海洋碳匯總量。此外,他建議我省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將“國家海洋負排放示范基地”落戶我省,以此為基礎進一步建立海洋碳匯交易試點,努力使我省搶先一步制定并擁有海洋碳匯交易標準,為我國搶占“藍碳”國際標準制高點作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