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8日電(記者金地、張泉)記者8日從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通過對安徽華龍洞遺址一件完整頭骨進行研究,研究者發現30萬年前的華龍洞古人類具有豐富的現代人面部特征,并復原了它的容貌。 這項研究提出,東亞地區人類從古老形態向現代形態的演化過渡,在30萬年前已經發生,這比以往認識提早了8萬至10萬年。相關成果已在線發表在國際期刊《人類進化雜志》上。 位于安徽省東至縣境內的華龍洞遺址,是繼周口店之后在我國發現的人類化石數量最為豐富、包含有石器等人類活動證據的更新世中期人類化石地點。本次研究對其中發現的一件完整頭骨“華龍洞6號”的面部骨骼進行了詳細的形態觀察與測量,并與世界范圍更新世古人類及現代人類標本進行對比分析,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發現和認識。 據介紹,華龍洞6號頭骨具有一些東亞更新世中期直立人面部特征,但這些特征的表現程度較周口店等直立人明顯更弱。一些常見于更新世中期直立人及古老型人類的面部特征,如鼻骨寬闊、低矮的上面部、明顯的突頜等在華龍洞6號表現微弱,甚至缺失。 相比之下,其多數面部特征與早期現代人以及現代人類表現相似,包括淺的眶上溝、凹陷的眉間區,深的淚腺窩等。它的面部比較扁平,也與東亞地區現代人更相似,而與面部向前傾斜的更新世中期直立人明顯不同。此外,位于硬腭部的門齒孔開口在華龍洞6號非常靠前。位置靠前的門齒孔是早期現代人及現代人類的典型特征,與之相對,周口店等直立人門齒孔位置非常靠后。基于華龍洞6號提供的面部形態解剖學信息,研究團隊重現了華龍洞6號的面部形象。復原像清晰、直觀地展示了30萬年前生活在華龍洞古人類的容貌特征,顯示了一個年輕的、與現代人相似的個體面容。 據介紹,根據華龍洞6號頭骨30萬年前的年代數據、在頭骨上呈現的大量現代人特征,以及面貌復原所展現的現代人容貌,這件頭骨代表著東亞地區最早的現代人面部骨骼形態及容貌。這也提示,30萬年前生存在華龍洞的人群代表著東亞地區最早的準現代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