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馬戲傳統劇目《唐二別妻》演出劇照 福建日報記者 黃如飛 蕭鎮平 通訊員 洪錦城 攝 東南網5月21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黃如飛 蕭鎮平 通訊員 洪錦城 文/圖)“5·19”中國旅游日期間,由張曉榮創作、漳浦縣竹馬戲(薌劇)傳承保護中心演出的竹馬戲小品《群防群控定勝利》,又一次在金浦大地唱響,提醒人們早日接種疫苗、出游不忘防疫。這種結合戲曲元素的小節目,市民看了親切,游客看了新鮮,取得了良好的宣傳效果。 “三日沒火煙,也要看竹馬。”作為漳浦最具特色的地方曲藝之一,歷經波折的竹馬戲經過幾代藝人的挖掘與傳承,逐漸回歸當地人的文藝生活中。 【唐戲遺音】 “自從年少時第一次接觸竹馬戲,我就喜歡上了它,此后幾十年都從事竹馬戲的表演與傳承。現在退休演得少了,仍在寫劇本和傳授學生。”一提起竹馬戲,62歲的張曉榮總有說不完的話。退休前,他是漳浦縣竹馬戲(薌劇)傳承保護中心的負責人。 說起竹馬,人們常能想到李白的名句——“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據《漳浦縣志》記載:竹馬戲始于唐代的“跑竹馬”,可稱得上是“唐戲遺音”。戲開演時,先由四個旦角各持一支小翠竹充當坐騎,到臺前邊舞邊唱,稱為“跑四美”或“打四美”。竹馬戲的曲調以南曲為主,保留一些民間小調,吸收四平腔、京腔、昆曲等部分曲調。以一旦一丑為主的“弄仔戲”是竹馬戲最具特色的表演形式。 明清兩代,是竹馬戲的鼎盛時期。上世紀20年代起,因為受到其他劇種的沖擊,竹馬戲逐漸沒落,短短20年后,漳浦的竹馬戲班就全部解散了。 新中國成立后,在搶救民間戲曲藝術的政策鼓勵下,竹馬戲重新發芽。特別是改革開放后,漳浦縣文化主管部門多次舉辦培訓班,組織竹馬戲老藝人到業余劇團和縣專業薌劇團傳藝授課,將這門藝術留了下來。 “那時我才20多歲,是縣薌劇團的演員,團里邀請年逾八旬的竹馬戲老藝人林金泉來表演授課,深深吸引了我。”張曉榮說,從那時起,他便篤定要認真研究學習竹馬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