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傳賢操作包公布袋木偶表演。福建日報記者單志強 通訊員 蔡雪玲 張孫莉 攝 有著百年歷史的“田都元帥”布袋木偶 福建日報記者單志強 通訊員 蔡雪玲 張孫莉 攝 東南網5月17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單志強 通訊員 蔡雪玲 張孫莉 文/圖)10日,福鼎市貫嶺鎮文體中心,福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布袋戲代表性傳承人梅傳賢雙手各操縱一木偶,時而撲騰飛躍,時而激烈對打。“千里路途三五步,百萬雄兵一二人。”這句話稱得上是梅傳賢演繹布袋戲時最貼切的寫照。 一人戲班萬人歡 談到與布袋戲的緣分,梅傳賢不無感慨:“我家境貧困,初中輟學,17歲拜師學習布袋戲,而今58歲仍然在演。” 流傳于浙江蒼南閩南方言區的布袋戲,是一種獨特的民間戲曲表演形式。一座可由一人挑著走的小戲臺,內坐一個藝人,操縱數十個小木偶,手、腳、嘴巴并用,便能熱熱鬧鬧演出一臺戲。 “農閑時,鄉親們最期待的就是看布袋戲。以前我一年能演300多場,現在娛樂活動多,一年只能演150多場。”演出時,梅傳賢左手執木偶,雙腳踩擊大、小鑼,右手打擊鼓、鈸等樂器,生、旦、花、丑、雜五種人物角色的道白和唱腔,均由他一人完成。 據梅傳賢介紹,表演中角色最多時有20多個,一人唱多角,不僅能惟妙惟肖地唱出小旦的哀怨、小生的斯文、老生的滄桑、小丑的逗趣,還能通過聲腔的抑揚頓挫和節奏的快慢來表現人物的性格、年紀、處境與喜怒哀樂等。藝人除掌握操偶基本動作外,尚需熟練操縱對打、轉槍、舞大刀、翻身等特技,來展現角色的不同行為。 布袋戲的劇目題材多為人情戲或公案戲,也有一部分宮廷戲及武俠戲。戲臺上,梅傳賢演繹著由京劇改編而來的《綠牡丹》。他在幕后用手熟練地操縱木偶,表演各式各樣的動作,富有節奏的鑼鼓聲、倍感親切的閩南鄉土唱腔,讓戲迷們陶醉不已。 制偶裁衣有講究 “木偶制作是一門極講究的手藝。”梅傳賢說,布偶頭部必須取材于冬天的鴨巴掌樹或樟樹,這樣水分少,不易裂變。木材晾干后,才開始按照角色進行雕刻。 梅傳賢剛開始用地瓜刻,練了一兩年后,手法嫻熟了,才在木材上刻。最早沒有京劇臉譜參照,他就自己對著鏡子,照著雕出人物的喜怒哀樂。 臉譜造型除根據不同年齡、性別雕刻外,還依照角色的個性上彩,如關公的臉是紅色的、包公的臉是黑色的。木偶的手用木雕成,有文手與武手之分,文手的手掌由上下兩節相接而成,有的掌心有鐵絲圈成小圈,可以插入扇子、拂塵等道具;武手握拳、中空,用以插入棍棒、長槍等道具。木偶的頭是中空的,頸部用竹子或塑料管嵌入。表演時,演員手套木偶,食指套入木偶頸部,拇指、中指分別為左右臂,掌為軀干。除偶頭、偶掌與偶足外,軀體部位均用布縫制而成,形狀酷似布袋,故民間稱之為布袋戲。 “這些布偶的衣服都是我手工制作的,小衣服上面的圖案有的是一針一針手工刺繡上去的,有的是買現成的花紋剪貼上的。每個人物的表情和服飾,都是根據戲里的角色人物性格和所在朝代以及身份量身定制。最難的是一些宮妃等角色的頭飾,不要說釘珠,光找材料都很費事。”梅傳賢說,目前為止,他已制作了163件木偶道具。 線上直播點贊多 “浪子回頭金不換,鄉風文明當在先。”錄制視頻時,梅傳賢一手操弄著祖師爺“田都元帥”,一邊抑揚頓挫地開唱,細數六合彩賭博的危害。 “國家元首多重視,為免人民受災殃”“打響這場防疫戰,以人為本著保障”……疫情防控期間,梅傳賢也是這樣左手操縱木偶,右手打鼓,雙腳敲鑼,用閩南語方言傳唱著家國之事、時事新聞。 “很多鄉村的老年人聽不懂普通話,不能及時了解當下政策。”梅傳賢說,有一年他在蒼南縣觀美鎮表演布袋戲,開場加了幾句時事新聞,受到戲迷歡迎。后來,福鼎市貫嶺鎮文體中心便把每個時期的政策法規編寫成唱本,請梅傳賢用布袋戲表演,并通過微信、抖音等多媒體渠道宣傳。 堅守傳統,創新傳播。在梅傳賢看來,變化的是形式和內容,不變的是表演精髓。自己的布袋戲表演已較之前更專業,不僅道具上有了很大的改善,還新增麥克風和打光燈等,一些精彩唱段和政策宣傳,制作成抖音視頻傳播,單個視頻瀏覽量最多時超10萬人次。 福鼎市貫嶺鎮文體中心主任闕昌斌認為,傳承布袋木偶一方面要與時俱進,創新載體,做好傳播,吸引更多年輕人;另一方面,讓布袋戲教學進校園,挖掘一些有興趣、有天賦的孩子傳承這一非遺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