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福州11月11日電 (記者 林春茵)福州市連續三年舉辦招攬英才的“榕博匯”,將每年的11月11日確定為“福州人才日”,因為和電商購物節“雙十一”同一天,被前來福州找工作的博士們笑稱是“人才淘寶節”。 11日,557名來自北大、清華、人大、同濟等57所著名高校的優秀人才、2500余名在榕院校的應屆畢業生來到福州,2020年“閩都英才”遴選工作正式啟動。 不少通過“榕博匯”在福州“淘”到用武之地的英才,當天現身說法,紛紛曬出別樣的“買家秀”。 清華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系2018屆博士林敦告訴記者,福州攬才提供五個“3個月”的“定制服務”,鼓勵博士們走進鄉村,在在村、鎮、縣、市和信訪、巡察等多崗位鍛煉。能源動力專業出身的他下沉到工業發達的鄉鎮,如今在福州市閩侯縣掛職科技副縣長。 正因“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林敦的氫能源課題實現了對國內氫能發展先行區域的全覆蓋調研。他所操持的“旗山論壇”氫能源分論壇,邀來業界翹楚把脈福州氫能產業發展。他還參與起草福建省燃料電池汽車產業規劃,協助推動國電投氫能產業園簽約落地。 落足福州,林敦最有成就感的是,參與“打造國家級氫能產業示范基地,成為福州市16個重大項目之一”,同時,“仍經常會收到村民的信息,分享家里的喜事,邀請我們常回去看看”。 在“榕博匯”的影響下,已有2432名境內外知名高校博士落地福州。福州市官方稱,各類引進人才為福州市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撐。 2018年畢業于中科院生態中心孔佩儒如今擔任福州市生態環境局海洋處處長。他于任上建成全國首套海漂垃圾視頻網絡體系,令福州在全國率先實現了海漂垃圾的實時云管理,極大提升治理效率。 福州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期間,孔佩儒參與編寫的《福州市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技術報告》《福州市工業園區專題報告》,分別在各自領域獲得福建省唯一的全國一等獎,他亦評為全國優秀個人。 “我得到了什么?”孔佩儒笑稱,“收獲的榮譽與認可告訴我,我得到了一個毫無后顧之憂、完全施展自己的平臺”。 福州引智注重激發人才活力。2019年,“榕博匯智庫”將引進人才根據不同專業進入相應的專委會,此次又發布了“榕智匯”福州人才智慧服務平臺。該平臺打破人才工作中的信息壁壘,建立健全“智云”服務端、“智腦”管理端以及“智屏”決策端三大模塊,全面推進人才工作的數字化轉型,為“數字應用第一城”注入新的活力。 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2019屆碩士的陳靜被智庫編入產業規劃專委會。這一專委會立志于在氫能源發展戰略、濱海新城智能化、大學城綜合提升等課題上發力,為福州市發展建言獻策。 剛到福州時,陳靜探訪閩清縣,一個月內,她走過五鄉六鎮,與村民、企業家、鄉鎮干部傾談,“知道他們要的‘家鄉’是什么樣。 “在學校學習城鄉規劃時,我一直專注于城市建設,來到閩清,才真正懂得村民更想‘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陳靜說。 一個個村鎮,在陳靜的規劃中,煥發獨特的魅力。在上街鎮美岐村,大學城將助力周邊的鄉村振興;在荊溪鎮,與城鎮化浪潮博弈的老建筑將獲保護性開發;她還在福州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工作崗位上參與全市國土空間規劃編制。 “當年引進生中,女生的比例占到四成,性別優勢也得到發揮。”陳靜告訴記者,清華大學碩士江心雨關照失獨老人群體,北京大學的博士林巧玉關注福州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上學難問題,“溫情的故事特別多。” 據知,此次“榕博匯”共有1338家單位提供超過2萬個崗位,首次實現“千企萬崗、同臺對接”,其中博士崗位900余個、碩士崗位2400余個、本科崗位上萬個。(完) |